工作生活记

包弼德个人简历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走进绍兴

包弼德照片个人资料简介
2023-11-08 17:02
包弼德简历


1、包弼德是谁
2、包弼德有哪些工作经历
3、包弼德最新近况如何
精选回答
包弼德,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走进绍兴。绍兴人才,找工作上绍兴招聘网,上绍兴兼职网
包弼德是一位学界知名的“萌”教授,他将儿歌《两只老虎》重新填词,改编成趣味版“中国历史朝代歌”,从而被中国网友所熟知。包弼德是美国著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前不久,作为2023年阳明心学大会的特邀嘉宾之一,包弼德第一次来到古城绍兴。短短几天的学术之旅,他不仅参加了研讨会,还游览了大禹陵,为绍兴文理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带领大家领略到了数字人文强大而独特的科技魅力。

1、历史还可以像包弼德这样研究

研究历史的人,给人的固有印象不外乎“严肃、沉闷”,但第一眼见到包弼德教授,打破了记者的认知。

“嗨,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是包弼德。”嘴角洋溢着笑容,包弼德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打着招呼,“谢谢大家的掌声,如果我讲完后,掌声还能那么热烈,就证明我确实讲得还不错。”此言一出引得满场笑声。

这位身材挺拔高大的“老外”,相比起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倒更像是邻居家亲切的外国亲戚。但转念一想,似乎确实只有这样有趣可爱之人,才能够在枯燥、乏味的大部头史书中找到新奇有趣的观点。

对惯于文本记录的历史学界而言,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会碰撞出怎样的精彩火花?倘若我们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信息汇总在一系列表格中,又能得到怎样的结论?不同人物之间是否存在着隐藏的社会联系……从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的关系出发,围绕着以上几个核心问题,包弼德向现场听众详细介绍了CBDB(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这一为研究历史而建立的数字人文项目。

CBDB是什么?它是一个致力于系统性地收录中国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传记数据,将古籍文献原文编译为结构化数据——通俗来讲就是将文本中的人名、地址、职官、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与人物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给人物生平建立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整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综合性地运用查询,可视化历史人物的社会网络,为研究群体传记学提供极大价值。

包弼德介绍,如今这个资料库已收录约53万人的传记资料,而其中绍兴人物就有8973人。这些人物数据主要来自于《绍兴府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宋登科记考》等25种文献。

靠这个历史研究“工具”,历史学家们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生活记录中的很多不同方面来了解他们。以绍兴的著名历史人物王阳明为例,在古代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王阳明的学术理念是如何播传全国的?包弼德的观点认为,书信或许是其中一种传播途径。

根据可考资料,王阳明一生的活动足迹主要在浙江、贵州、江西等地。通过CBDB分析王阳明传世的189封书信,可确定78位收信人,不少是阳明弟子。再对这78人的信件往来进行分析,收件人分布得到扩散,但仍以南方系为主,再对这些收件人的信件往来展开分析,再次一级的收件人便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通过信件的传播、再传播,形成全国性信息网络。倘若王阳明与弟子们曾在这些书信中讨论学术理念,那这些学术理念就很有可能会通过信件交流的方式传递至全国。”包弼德说。

2、包弼德盛赞数字人文如300年前的显微镜诞生

“今天的数字人文,意义就相当于300年前的显微镜诞生。”包弼德对数字人文充满信心。运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将大数据分析等概念融入历史研究,实现可视化查询,让数据信息“动”起来、“活”起来,是历史学界当前乃至未来的一大应用趋势。

数字人文工具为历史学界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一方面,它以数字的手段和方法长久保存古籍文献,另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文献更便于利用。以前学者们做研究,关注的是一两个人,但在数字人文工具的帮助下,几千人、几万人,数字人文工具帮助学者在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中寻找变化和趋势,大数据汇总后,一些原本隐藏在繁杂史料中的人物关系变得清晰明了,对实际的历史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由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项目正迎合了这种理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著名汉学家郝若贝草创CBDB项目,运用了当时新兴的电脑技术。彼时的包弼德正在准备博士论文。在那个年代,个人型电脑和键盘还远未普及,包弼德撰写博士论文的工具是一台老式打字机,“我非常不善于(使用老式打字机)打字,几乎每一页都有很多错字。”包弼德告诉记者。

正因如此,包弼德对勇于拥抱新技术的郝若贝产生了兴趣,郝若贝草创的数据库也让他觉得“挺有意思”。在朋友韩明士的介绍下,包弼德和郝若贝成为了朋友。包弼德被郝若贝的学术研究所吸引,而郝若贝同样也对包弼德青眼有加。

郝若贝教授去世后,他创建的早期数据库框架被赠予哈佛,部分资料成为CBDB的第一笔数据资源。2005年,包弼德开始接手主持这一项目。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包弼德及团队的努力下,数据库内数据从简单的几本二手材料传记,到收录53万个中国历代人物,可视化分析成果更在业内领先。这一过程困难重重,但包弼德却甘之如饴。“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项目,持续做下去,我们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包弼德说。

如今,国内不少地方与机构也开始参与到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数字人文工具研发出来并应用到中国历史研究中。2017年开始,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联手打造“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至今已经发布2000多幅地图,包括700多位历史名人的行迹图与1200多幅分布图。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行迹路线是怎样的?戏曲家汤显祖一生到过哪些地方?苏东坡跟绍兴有何缘分?通过学术地图,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够被清晰直观地看到。

除此之外,“浙江文献网”“智慧古籍平台”等的研发和实践,让卷帙浩繁的古籍善本得以陆续走出“高阁”,有了一处更为恒久的数字居所。这些数字人文平台搭建后,不仅可以可视化呈现相关素材信息,而且可以供人们查询、建模。平台所形成的大数据,将为未来科学研究、政府决策、社会服务以及文旅建设等提供重要参考。

3、包弼德打开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的窗

包弼德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但他的学术生涯并非始于对古代汉学的兴趣。

高中时,他对现代中国和美国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受到“左派”父母的影响,他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好感。但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忽略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是一种自欺的行为。”美国人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抱着这种想法,他考入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开始学习汉语,学习中国历史。

上世纪70年代初,包弼德来到中国台湾地区,跟随中国老师“毓老”学习四书五经,接受了严格的汉学训练。对外国汉学家来说,中文名是必不可少的。包弼德的中文名原本并非“弼德”二字,而是英文音译的“彼得”。简单直白的“彼得”既不浪漫也不文雅,他的中国老师“忍不住”给他改了个名。“弼就是辅的意思,《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这就是我现在名字的由来。”包弼德说。

明明是个中国通,但包弼德却对自己的中文水平非常自谦。“其实我的汉语不大好,开始(学习中文)时我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更多是看文章。后来才开始学习汉语口语,所以我的口语总是赶不上我的古代汉语。”

对包弼德而言,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时常照一照能够鉴古知今,“它不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它只会告诉我们,人们曾经做过什么,发生过怎样的变迁,又是什么样的想法和选择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包弼德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在地方史研究上,他认为,从地方史出发也能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包弼德很早就注意到,从南宋末年到明末,士人阶层开始转向地方化,“北宋时期,士人阶层的亲属关系分布还呈现出全国性的特点,可以理解成‘亲戚遍天下’。但到了南宋,这一分布转向地方化。”

这种情况吸引了他,他随即对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宋代到明末期间的墓志铭等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很多学者研究认为,南宋士人趋向地方化,表现在本州府内联姻。但实际上,婚姻网络或许地方化了,他们与外地却仍通过文学和学术纽带保持着联系。”

4、包弼德为阳明而来,但又觉得“阳明有些过于自信”

作为当今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包弼德对宋代理学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近日,他受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的邀请,来到绍兴参加2023年阳明心学大会。大会上,他为现场专家学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阳明四句教的精彩致辞。

会议上,各位专家学者交流对王阳明及宋明理学的观点与看法,“一场很令人满意的学术会议,无论是会议议程安排,还是整体接待工作都安排得非常不错。”阳明心学大会给包弼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读研究生时,包弼德便对唐宋边疆治理措施和思想史非常感兴趣。宋代最重要的思想变迁就是理学的兴起,他的多本著作都与宋朝以及理学相关。理学是两宋时期的主要儒家学说,包弼德认为,理学是高于道德教化、强调个人责任的理论,它认为每个个体都拥有作出判断的基本能力,这些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目前王阳明心学研究已成为国内的“显学”,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传统文化当代复兴的代表领域。“这是一件好事。”包弼德说,“越来越多人关注到阳明文化。中国的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它多元、丰富,因此更吸引人去了解、去学习。”

第一次来绍兴的包弼德,对绍兴早已神交已久,“从很多年前开始,我就在各种文献资料中了解到绍兴,绍兴的历史人物众多,与宋代理学也颇有渊源,最出名的人物就是王阳明。对现在的绍兴我或许比较陌生,但对12至17世纪的绍兴我非常了解。”

讲座前,包弼德抽空去参观了大禹陵,赞叹于在城市地带还能欣赏到大自然风光。“非常有影响力,大禹陵的规模很大,整体设计得很漂亮。”他感慨道。

访问最后,被问及对王阳明的看法,包弼德说:“我始终觉得,王阳明有些过于自信。他讲求依靠良知去觉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大部分普通人无法仅仅依靠良知来做到这件事。”有何破解之法?他略微思考了一阵,“多读书,我想总是不会错的。”

包弼德,男,著名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席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7世纪至17世纪国家和地方层面文化精英的研究,著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查看详情
相关人才
无锡籍复旦大学视障女孩朱苓君立志从教
2024-03-27

柳州十四中气球社指导老师的小气球大创意
2024-03-13

舞蹈老师转型治疗师为苏大学生上艺术课
2023-12-26

枣庄名师风采之明德惟馨勇为仁师
2023-12-21

常州53岁地理老师倒背狂奔勇救落水儿童
2023-12-14

绍兴多面草根“民星”寿国君简历
2024-03-29

嵊州根雕非遗传承人周扬简历
2024-03-29

东浦徐源昌香糕店李斌简历
2024-03-22

诸暨市越溪家政周桂女简历
2024-01-03

划时代意义的绍兴女跑者鲁竹英简历
2023-12-13

巧用庭院“方寸地”育出“增收苗”
2024-04-24

余姚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不惧艰难创新业
2024-04-15

乌海能源公司机电动力部机电实验室
2024-04-08

副总裁重塑帅康电气品牌活力
2024-04-07

工艺美术大师用绚丽挂毯展现艺术之美
2024-04-02

中专教师成知名视频博主
刚刚更新
职场问答
2025-03-05

2025-03-03

2025-02-25

2025-02-24

2025-02-22

刚刚更新

职场生活
2024-05-13

2024-05-06

2024-04-24

2024-04-15

2024-04-08

近几年成为一种新职业
刚刚更新
全国人才招聘网

本网站上述内容为用户提供,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果您发现回答有误、需要更新或删除,请联系我们处理。